第五章 艮卦类道家医方
艮卦易经云“艮为山”,山,亦土也。人体脏腑中脾属土,与脾为表里的胃亦属土。脾胃同居中央戊己土,脾属己土,胃属戊土,一阴一阳密切配合,共同完成消化水谷,运输水谷精微之功能。所以《黄庭经》说“脾长一寸淹太仓,......治人百病消谷粮”又说“脾神还归是胃家”。《内经》说“脾胃者,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”脾胃同为“水谷之海”,气血生化之源,后天之本。所以一虚俱虚,一荣俱荣。脾虚未有胃不虚者,脾强少见胃不强者。临床上常脾胃并称,如脾胃气虚,脾胃阳虚。健脾之药常有益胃之功,补益胃气之品也常能补脾。但毕竟阴阳有别,胃为阳土,多热症、实证,且胃阴易亏损;脾为阴土,所水湿为患,且脾阳易耗伤。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。脾以升为顺,胃以降为和。脾气宜温,胃气宜通,胃肠一以贯之,若胃失通降,食物糟粕与热邪胶结,易形成腑实证;湿热滞于胃肠亦易为肠辟下利。
本章侧重选录治与胃相关病症的道家医方。
第一节 益胃诸方
益胃,指补益胃气和养胃阴。脾胃一家,补益胃气之方同样能补益脾气,只是脾喜燥,胃喜润,所以补益胃气之方多不偏燥,同理,养胃阴之剂也可益脾阴,但胃阴虚多津液不足,脾阴虚多营血亏损,所以都小有不同之处。在临床上有时难以严格区分,所以艮、坤二卦道家医方宜相互合参。
一 党参膏
党参十六两 当归八两 熟地八两 升麻二两。
用水煎透,炼蜜收膏。
按 此方出自《道藏精华 清宫秘方大全》原方载“此膏大补元气,开心益智,添精神,定惊悸,通血脉,破坚积,治虚劳内伤,身热心烦,头痛恶寒,懒言恶食,脉洪大而虚,久不能愈。一切清阳下陷,元气不足之证,皆能治之。每服三五钱,用白开水冲服,或合丸药,或入煎剂,随正加入皆可。”元气在此指胃气、中气。胃气即胃腐熟水谷之功能,胃气不衰则水谷之气旺,所以胃气、中气实属水谷之气,水谷之气乃化生气血之源,所以本方补气益血,属于养胃气、中气之方。中气还包括脾气,但本方重在补胃气。党参、白术都是补脾益胃之品,但因脾恶湿,故白术健脾燥湿,偏于补脾,胃恶燥,党参补而柔润,故偏于益胃,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。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,故方中用升麻以升脾气,待脾升胃降,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,胃气、中气自然充盛。可见本方主治之重点在于“懒言恶食,脉大而虚”不似李东恒的补中益气汤,重在升阳举陷,主治中气下陷之证。原方所载主治甚多,有似近之广告之嫌,不要为其所惑。
二 王母四童散
干黄精五两 天门冬四两 苍术三两 桃仁四两 白茯苓五两 胡麻四两 ,九蒸九晒,去皮,熬令黄香。
先熬胡麻,后入诸药,捣三万仵,细罗为散,每日平旦以酒服三钱,暮再服,宜渐加之,亦可水 服(白开水)。如制成丸,则炼蜜和之,更捣万忤,丸如梧桐子大,自二十丸加至四十丸。
按 此方载唐代《太上肘后玉经方》据传王母是道教敬奉的女神,掌管所有的女仙,她常左侍仙女,右侍羽童。所谓四童即王母身边的四位侍童。本方以王母四彤取名其意有二:一是说明本方是灵验的仙药,所以又名龟台王母四童散。
二是王母属阴,四童属阳,说明本方能在补阴之中养阳。方中黑芝麻、黄精、天门冬皆属补阴之品,能补胃肾之阴。土为万物之母,以王母命名,意思是重在补属于阳土之胃。但恐养阴生湿,故以苍术、茯苓佐之;加桃仁以活血,使所补之阴如童孩之活泼,以助胃之和降,即本方滋而不腻,补而不滞。可以常服而无副作用。本方主治胃阴虚的大便秘结,特宜于老人津亏肠燥之便秘,对于素体阴虚着,常服可改变阴虚的体质。
四 九转黄精丹
黄精五斤 当归五斤 黑豆适量
将黄精用黄酒蒸九次,晒九次;当归用黑豆汤泡九次,晒九次。共研细末,炼蜜为丸。
按 此方出自《道藏精华 清宫秘方大全》原载“治男女一切不足之证,五劳七伤,诸虚百损,能安五脏,固精神,开胃健脾,多进饮食。胃肾双补,大有水火既济之功。”
黄精性味甘平,养胃阴为主兼滋肾阴。是古代山中道士常服的长寿药。现代研究证明有显著的抗衰老作用。以黄精为主药,辅以补血之当归,用黑豆水九泡九晒除去当归之辛燥,增强其滋润补血之功,且黑豆制过的当归可入肾,引导肾阴上济于胃,胃阴下交于肾,称为胃肾既济。所以本方仍是治胃阴虚为主兼肾阴不足之证。一般中医学常有肝肾阴虚而少有胃肾阴虚之说,临床上确有胃肾阴虚证,如今之糖尿病患者,萎缩性胃炎及癌症患者,常见此种证型。可见道家医方从理论和方药上都弥补了一般中医学之不足。
五 白云子安和脏腑丸
麦冬去心 茯苓 桂心 炙甘草 人身 柏子仁 山药各二两,天冬四两
共捣为散,白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30丸,日再服。以松叶、枸杞煎水下之。
按 本方载唐代天台山著名道士司马成贞《修真精义杂论》一书中,司马成真号白云子,故名。以二冬、山药养胃阴,以参桂养胃气,健脾气。适宜于胃脾气阴两虚证,凡胃纳不佳,运化失常之慢性消化道疾病以及气阴两虚的患者皆可服用。因本方药性平和,常人亦可作为养生保健品服用。
六 三品颐神保命神丹
胤丹四十分 苦参三十二分 知母二十八分 瓜蒌三十二分 黄连三十八分 麦冬二十四分 生地汁 竹漓各适量
将前六味研细,末。以生地汁与竹沥与六位药末相拌和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以荆根汁服三十丸,日再服。加至四十丸。禁忌大醋、生菜、陈臭等物。
按 出自唐代道医苏游《三品颐神保命神丹方》中下品疗疾锄疴方专治胃中燥热伤津之消渴多饮。消渴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,但病理中心在胃燥伤津。此访正是根据这一病理设计的,方中黄连 、苦参、知母 瓜蒌清胃中燥热,麦冬、生地益胃阴以生津止渴。无论上中下三消,只要抓住了这个中心,都可迎刃而解。今之糖尿病与消渴相似,特别是老年糖尿病其症状常不典型,根据本方加减(去胤丹、竹沥、瓜蒌用根即天花粉)酌加枸杞、玉竹、山药等滋养胃肾之阴。每可取得满意效果。特别是方中的黄连,一般治疗消渴的中医方中所无,用黄连疗效显著,不用则疗效一般。这就是道家医方可取和值得研究发觉之处。
体会
本节所录益胃道家方,多偏重于养胃阴。看来道家医家已经意识到胃阴的重要作用,已能区别脾胃功能的异同。正是由于道家医家先有此粗略地认识,给后来清代中期的医学大家叶天仕创立胃阴学说,明确提出养胃阴法,制定养胃阴方以很大地启迪。叶天仕自幼熟读诸子百家书,就《临征指南医案》他将道家倡导地运气学说、奇经八脉理论用于临床,足见他受道家思想影响之深,道家不同于儒家的显著特点是儒家“信而好古”在学术上不敢标新立异,发明创造。而道家则奉行“无为而无不为”敢于提出不同于前人的见解,而多发明创造,叶天仕在道家思想和道医重视养胃阴的影响、启发下创立了胃阴学说,阐明了脾胃功能的异同“纳食主胃,运化主脾。脾宜 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”“太阴湿土,得阳始运。阳明燥土,得阴自安。以脾喜刚燥,胃喜柔润也。仲景急下存阴,其治在胃;东恒大升阳气,其 治在脾”叶天仕根据临床实际,还指出了胃阴虚所致的病症“知饥少纳,胃阴伤也”“不饥不食,胃汁全亏”:“胃液枯槁,饮食哽噎”“九窍不和都属胃病。”所有这些,在他以前的中医学是未曾有过的论述。据此叶天仕明确制定了养胃阴法,发明了益胃汤(麦冬、玉竹、沙参、细生地、冰糖)叶天仕养胃阴法对今萎缩性胃炎、干燥综合征、糖尿病、慢性肝病、癌症、以及防止放化疗的副作用都有指导意义。叶天仕这种师古不泥古,继承更创新的治学方法,正是我们整理发掘道家医方所欲达到之目的。
第二节 治胃痛方
胃以通为和,胃受寒受热特别是受寒,寒凝气机,胃失通降,不通则痛,便出现胃脘痛简称胃痛之症。胃热亦可影响胃正常通降而致胃痛。临床上鉴别胃寒胃热痛,主要看舌质舌苔;舌红苔黄者属胃热;舌淡苔白润者属胃寒。此外尚有肝郁犯胃引起胃气阻滞之胃痛,以胃脘痛为主。病久入络,血瘀胃络也可引起胃痛如锥刺,经久难愈。对于上述胃痛,都有不少有效的道家医方。现选录数则如下。
一 灵宝三天方
干姜三分 蜀椒一分 威灵仙四分 菖蒲三分 巨胜子五分
以上五位分别杵制成末,白蜜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早晚各服三丸。禁食生鱼、猪肉、韭菜。
按 本方出自南北朝《太上灵宝五符经序》。灵宝三天,指道教称的玉清、上清、太清三重天。其中位居中天上清境的是灵宝天尊,胃也居人体之中,所以灵宝三天方主治胃病。方中干姜温胃散寒,蜀椒温胃止痛,威灵仙化滞止痛,菖蒲化浊止痛,所以本方适宜于胃寒引起的胃脘疼痛。今之胃痉挛、慢性胃炎、胃溃疡等属于寒凝气滞之胃痛,均可服用。但此四味均属辛烈香燥之品,有伤耗胃阴之弊,故用巨胜(黑芝麻)之油润以护胃阴,防止诸药燥烈太过。芝麻润而不腻,且通胃之下窍(肛门),因而适宜于胃失通降之痛症。
二 白云子泻阴宿泽方
大黄、白术、赤茯苓、生姜各二两,槟榔三枚,(去皮,切碎,文火熬过,别筛为末),吴茱萸、炙甘草、炙枳壳各一两。
上药除大黄、槟榔外,其余药以水五升煮,取二升汤,欲成,纳大黄煮一沸,绞去滓,纳槟榔末一半,分温再服。如入行五六里,又服。以得三四行快泻为度。初次服若不觉转利,后服亦可加炼成朴硝半两服之。自此后,勿食生冷、坚硬滑诸物。
按 本方乃唐代道士司马成真《修真精义杂论》所载,名泻阴宿泽,顾名思义,本方是治热结积滞胃肠引起胃痛、腹胀、便秘之症,以大黄、槟榔荡涤热结积滞,吴茱萸、枳壳行气止痛消胀以助之,术苓姜草顾护胃气,使荡积不损胃,祛邪不伤正。将本方稍加改造,便可用于今幽门罗杆菌所致的慢性胃炎、溃疡病等胃病。将赤茯苓改为土茯苓,吴茱萸配上黄连,共为粗末,以之煎水服,经临床应用,疗效甚佳。另有一简便民间验方用焦栀子七个水煎一二沸,加姜汁水半杯治胃热痛,饮之立愈。
三 瑞南道人菱术散
京三棱三两(湿纸煨热透,另捣) 莪术二两(炮制如三棱法) 乌药三两(去皮) 炙甘草三两 陈皮(或厚朴)二两
共为末,每服二钱,盐汤调下,不拘时服。
按 载明代高廉《遵生八筏》原方主治“凡夏日因食冷物,气积膈滞,或心腹疼痛等症。”以药测症,其所主治乃属气滞胃痛,。棱术为行气、破气之主药,佐以乌药、陈皮已属理气行气之品,所以是胀痛,胀甚于痛之主症。三棱、莪术还有活血化瘀的功效,对于血瘀阻滞胃络之胃痛,亦有疗效。民国时期河北盐山大医家张锡纯就以善用三棱 莪术见长,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以他的名方活络效灵丹(丹参 当归 乳香 没药)去当归加三棱、莪术、桃仁、赤芍,用以治疗宫外孕患者690例均获痊愈。所以本方既可用于气滞胃痛,也可用于血瘀胃痛,临床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加减,必然会取得满意的效果。
体会
本节所选的治胃痛的道家医方虽只有三方,但对常见胃痛之胃寒、胃热、气滞、血瘀诸症以及积滞征,都能以此三方随证加减治之。
尤其可取的是白云子治胃痛方,以大黄为主药,这不仅符合“胃以通降为和”的生理特点,更对今称的幽门螺杆菌有抑灭作用。据此方加减对幽门罗杆菌所致的慢性胃炎、胃溃疡必然有较理想地疗效。发掘道家医方,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,在于在古人理论、经验的启发下,创造适合今人疾病的新理论、新方药。
第三节 治胃失和降方
“胃以降为和,”胃降已腐熟之水谷,小肠才能受盛化物。《内经》谓“小肠者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”大肠才能传导水谷糟粕从肛门排出。这个过程可以称为“和降”,即胃肠的正常生理功能。但若胃为湿热所伤,导致和降失常,便易引起下痢一类疾病,此外胃热形成的热结胃肠或津液枯竭引起的大便秘结,也属胃失和将5所致。
一 三品颐神保命神丹---下痢脓血方
胤丹十二分 干姜二十四分 黄连二十分 吴茱萸二十四分 厚朴二十分 豆蔻二十分去皮,白术十二分 赤石脂十八分
上八位下筛,饮服方寸匕,日再服。渐加至二匕,疾愈则止。忌大醋、生菜、陈臭等物。
按 本方乃唐代道医苏游所传,方中药物寒热并用,以黄连清热,干姜燥湿,为治湿热邪毒的两味主药。吴茱萸 个厚朴助胃降之力,豆蔻白术助脾化湿,赤石脂是针对久下痢脓血而设。所以本方适宜于胃肠湿热或脾胃湿热所致之久痢。包括今之慢性菌痢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下脓血便之肠道疾病。方中胤丹可用可不用,苏游无论何方都配有胤丹,无非显示自己的特意,除养血安神方适宜外,其余都是多余。也可以说这是古道士故弄玄虚。
此访比一般治慢性痢疾的连理汤,其化湿力强,易控制症状,因而临床疗效较优,当然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再灵活予以加减。
二 通玄二八丹
黄连(去毛,)八两,当归(酒浸),生地黄(酒浸),白芍、乌梅各五钱。
共为细末,以雄猪胃一个,盐醋洗去秽气,煮将熟,取控干水,入药在内,置瓶中,上下韭菜厚铺,自晨至酉时慢火蒸之,以食簪插试有黄色为度。乘热捣一二千忤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食后服。以姜汤下则行。能通能塞,故曰通玄。
治积聚,空心以姜汤服,泻一二次则愈。用粥补。治泻痢饭后茶汤服,即止;若肠滑肠风下血,可常服。
按 此方载明代道医近山子《扶寿精方》以黄连为主药,以益胃阴的生地、白芍、乌梅辅之,佐以当归养血活血。与前方相比仅黄连一味相同,余则迥异,一刚一柔,一阳一阴。前者是治湿胜于热之胃肠湿热;后方是治胃阴虚夹湿热。本方主治所谓积聚,非实质性包块,多属食积。适宜于久泻、久痢腹泻与便结交替出现,胃阴伤而湿热稽留者妙在姜汤服则泻,茶汤服则止。这对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结肠炎,十分相宜。这正是道家医方之玄妙处。
三 纯阳真人养脏汤
人身、当归、白术各五钱,肉豆蔻半两,肉桂 炙甘草各八钱,白芍一两六钱,木香一两四钱,诃子一两二钱,罂粟壳三两六钱。
挫为细末,每服三钱,水一盏半,煎至八分,去渣食前温服,老人、孕妇、小儿暴泻,急宜服之,立愈,忌酒面生冷鱼腥油腻,如脏腑滑泻夜起,久不愈者,可加炮附子三四片,煎服。此药颇有神效,不可尽数。
按 出宋代《合剂局方》可补益脾胃之气以涩肠固泄,故能治暴泻,水泻,又可治久泻、滑泻,均可受到显著疗效,因而被收入中医方剂学教材,但方剂学称为真人养脏汤,文革期间将真人格去,直称羊脏汤,称真人的很多,到底是何方神圣不得而知,今查,《绍兴续添方》始知是纯阳真人吕洞宾之方,难怪有如此高的神效。
四 瑞南道人牵牛丸
牵牛子二两、木通、青皮、桑皮、赤芍各一两,木香五钱
先将牵牛子在饭上蒸,赤芍略吵,后与其余药共为丸,蜜丸如梧桐子大。酒下十五至二十丸。如妇人血气痛,醋汤下。
主治胃肠壅滞不快,大便秘结。热度、毒生疮以及妇人血气痛。
按 次方载明代高廉,<遵生八分》为荡涤肠胃热结,二便不通之方。牵牛子又名黑白二丑,为峻泻剂,既通便又利尿,但蒸后其药势稍缓,辅以青皮 木香行气以推滞,木通 桑皮利尿以地涤浊,佐赤芍活血凉血,以增强推积导滞之力。所以本方不仅治热结胃肠的大便秘结,还治热结火府的小便不通,且承气汤其泻热猛,盖汤者荡也。本方为丸剂其泻势较缓,丸者缓也。临床应用本方一定要属于二便不通之实证。
五 保身丹
白槟榔 车前子 大麻子 郁立仁 菟丝子 牛膝 山茱萸 山药各二两,大黄酒五两 枳壳 独活各一两
共为细末,炼蜜为丸梧桐子大。早晚二十丸,米汤茶酒任下。
按 本方是明代道医近山子所集,原主治“三十六种风,七十二般气,上热下冷,腰膝酸痛,左瘫右痪、手足倦重,嗜睡厌食、赤黄疮毒、肠风痔瘘、.......男子阳痿,女子无嗣。等等服 至一年,诸病消除;醉后服之,能却宿醒。搜风顺气之要药也”杭州名医李锦章指出:此方以大黄为君,以槟榔等八味为臣,以独枳二位为佐使。盖中年以后人厚味,色欲过度,阴虚火动,往往生风,故立方以降火疏风为主。息风气诸病而大便秘实者宜服之。
笔者认为此方滋肾益胃,润肠通便,理气款中,对老人便秘,高血压 高血脂而又便秘者十分适宜。所谓风非外风之风,乃阴虚阳亢之内风。
体会
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,相当难治。我们发掘百岁道士罗明山秘方“百草丹:”治疗来自全国各地的慢性结肠炎患者百余例,疗效显著,是目前治疗本病较理想地药物。百草丹配方神奇,令人不可思议,今见上述道家医方始知是本节前三方的综合,吸取三方的优势而成。百草丹出自明代初年,由民间道医一代传一代,一代只传一人,传到罗明山手中已历经四百余年数代人。一个行之有效尤其对疑难病症有特殊疗效的方药,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他人的重复的。妙哉,道家医方真令人叹为观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