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正才 1938年出生,重庆潼南人,主任医师。曾任成都军区老年病研究所所长、成都军区机关医院中医科主任,全军中医学会理事、中国药膳研究会常务理事、中华医学会成都老年医学会副主任委员、成都军区中医学会名誉会长。香港中医专业学院客座教授,北京中医多学科研究中心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,国际整体医学联合会(拉美)学术顾问,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中医药医师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,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康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。1965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。发掘百岁道上罗明山秘方“百草丹”,治疗慢性气管炎、胆囊炎、结肠炎、乙型肝炎、消化道癌症等疑难病症,取得显著成效。曾获全国、全军及省市级优秀科技图书和科技成果奖18项。1964年以来,先后在国内外30多种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和科普300余篇。1980年以来,单独或与人合作出版了《内经新识》、《中医免疫》、《养生寿老集》、《中医长寿之道》、《中华药膳宝典》等28部专著,其中《养生寿老集》、《中医免疫》、《大众药膳》被日本学者译成日文出版,《中华药膳宝典》等3部著作在香港出繁体字版,《健美长寿妙方》等三部书在台湾暖流出版社出版,《长寿之谜》外文出版社译成英、法、意、西班牙文版,向世界各国发行。现由国家二部一局选定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,正致力于研究开发“道家医学”,所编著的第一本《道家针灸》已由美国BluePoppy出版社出版。曾赴香港、古巴讲学一年,为古巴培养了一大批针灸医师,荣获古巴国务委员会授与的勋章。
姚星虹 男,1943年12月生,山西原平人。山西省运城地区招生考试管理中心高级教师。从事招生工作20余年,选送十几万合格人才,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,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。多年来酷爱中医养生、中医药膳、中医食疗,编辑出版了《中国食疗养生》专著,受到社会各界好评。善用中国药膳食疗治病,已治愈一千余人,成绩显著。现任中国药膳研究会理事,受聘为成都市北较场老年病研究所特约研究员。今后主攻道家哲学对中医的影响,深入发掘道家理论精华,对振兴中医,加速中医现代化不懈努力。现已编著出版了《道家针灸》一书,并被美国BluePoppy出版社译成英文出版,向世界各国发行,受到海外学者好评。上海《自我保健》杂志和《家庭医生报》还陆续刊出药膳、食疗保健文章多篇。新近被选为中国药膳研究会道家药膳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,并组建了运城永乐食疗养生研究所,已发掘整理《道家药膳》《道家医方》两书,即将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。
绪论
道家医方是当今中医方剂学未收录的道家医学家(简称道医)特有的防病治病、健体益寿的方剂,多是道医珍藏不肯轻易受人的秘方。因其疗效神奇,颇有开发、研究、应用价值。
一 道家医方的命名
道家医方的命名与一般中医方剂的命名不同,一般中医方剂多以主药或功效命名,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、桂枝汤、葛根汤、小柴胡汤、炙甘草汤等就是以主药命名的;金匮 的小建中汤、肾气丸,李东横的补中益气汤,朱丹溪的大补阴丸,王孟英的清暑益气汤等,就是以功效命名的。
道家医方则多以太极八卦或以八卦衍生的六十四卦命名,如太极丸、震灵丹、乾坤丹、坎离既济丸等;或以古代神仙、著名道家命名,如太乙备急散、太乙紫金淀、太乙万金丹等。太乙为天之别名。以太乙命名以说明此药方之珍贵、灵验,有笼统以神仙命名者,如神仙不老丸、神仙聚宝丹、神仙万应丸、神仙训老丸、仙人还少丹等。因为神仙是道士们追求的目标,练功修道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成仙。唐代著名道家说“神仙即人”指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山上耳聪目明智慧超人的长寿人。所以用神仙来命名,是形容其方疗效极佳。所以道家医方有天仙散、地仙丹一类名称。还有用道家名、真人名命名者,如灵宝还魂丹、南岳夫人急救暴死方、孙真人海上方、老君益寿散、吕祖苦参散、等,还有以道教名山或著名道观命名者,如华山五子丹、太岳活血丹、等,还有以四方之神命名者,如用西方之神白虎命名的白虎汤,东方之神青龙命名的青龙汤,北方之神玄武命名的真武汤,南方之神朱雀命名的朱雀丸等。这些效如桴鼓的青龙、白虎、真武汤都被中医学成为方剂之祖的《伤寒论》所收录,说明自古以来医、道就是一家。所以道家医方也将一般中医学上的名方如孔圣枕中丹、肾气丸等收入了《道藏》。南北朝著名道家医学家陶弘景就主张三教合流,所以道家不排斥其它教派。凡是好的东西都拿来为我所用。唐代著名道家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《千金方》就收入了一些佛教的药方。但本书重点是介绍道家独特的医方,了解其命名法就会一眼看出是否正宗道家医方。
二 道家医方的分类
道家医方成千上万,相当复杂,一般用八卦给与分类。
八卦为中华始祖伏羲氏所创,道家应用八卦研究自然科学,特别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,所以道家医方与八卦有着密切的联系。道家除了用八卦卦义解释医方的功效外,还直接用八卦给医方命名。最早用八卦给医方命名者,是唐代道学家卢遵元,他在《太上肘后玉经方》一书中将道家延年美容的医方分别以八卦命名。明代张景岳受八卦的启发,将中医方剂分为古方八阵、新方八阵。这可视为医方的八卦分类法。我们认为运用八卦分类,既反映了道家的特色,又能让人们从卦义上了解医方的功效,便于查询,便于临床应用。因而本书采用八卦分类法将错综复杂的道家医方分成八类。
━━━
━━━ 巽卦类:《易经》说“巽为木
━ ━
风”乃象风之卦。正常之风是和风,异常之风是暴风、狂风。风善行而数变,因而凡防治急症、暴病、传染性瘟疫以及动风之病(猝然昏倒、痉挛抽搐)的道家医方均属巽卦类,如葛仙翁治卒心痛方等。
━ ━
━ ━ 震卦类:《易经》说“震,
━━━
动也”春雷震动,一阳初生,草木萌发。震位于东方,在五行属木,在五脏属肝。木喜条达,肝喜疏泄,故凡调肝疏肝、柔肝平肝、养肝等以治疗肝功能失调为主的道家医方均属震卦类,如瑞南道人治肝诸方等。
━━━
━━━ 乾卦类:《易经》说“乾为天
━━━ ”在人体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,亦象天,所以乾卦代表肺,凡补益肺气,祛痰止咳,降气平喘治肺功能失调为主的道家医方均属乾卦类,如道藏黄芪膏等。
━ ━
━ ━ 坤卦类:《易经》说“坤,地
━ ━ 也,万物皆致养焉”在五行属土,在五脏属脾。脾主运化,所以凡健脾除湿补脾益气等治脾功能失调的道家医方均属坤卦类,如道藏白术膏等。
━━━
━ ━ 艮卦类:《易经》说“艮为山
━ ━ ”山亦属土,在腑属胃,胃为阳土,脾为阴土。胃为水谷之海,生气之源,故凡补中益气以及治疗胃病的道家医方属于艮卦类,如栖霞子王君河车方等。
━ ━
━━━ 兑卦类:《易经》说“兑,说
━━━ 也”,说,悦也。喜悦之意。又说“象曰丽泽兑”即美丽润泽,因此凡是肌肤美容、充身(使瘦人丰腴 )、轻身(减肥使人苗条)具有美容作用的道家医方都属于兑卦类,如西岳真人灵飞散方、好颜色方等。
━━━
━ ━ 离卦类:《易经》说“离为火
━━━ 为日”,在五行属火,在脏属心。心有君火,有相火之分,君火又称真火、真阳,中医所说的肾阳、命门火,实属心之君火。人体全赖此真阳之火生生不息,性命才能长久。即真阳之火既能强性又能延命。因而凡能补火壮阳、增强性功能,延长寿命的道家医方均属离卦类。如返老神仙丹等。离又为i心之卦,所以凡属养心安神、益智强记的道家医方,亦属此类,如朱雀丸等。
━ ━
━━━ 坎卦类:《易经》说“坎者水
━ ━ 也”。故在五行属水,在脏属肾。肾藏真阴、肾精,亦能主宰人的性命,所以凡属滋阴补肾,增强性功能,延长寿命的道家医方都属于坎卦类,如赤松子枸杞煎丸等。
八卦之中,道家最重视乾坤和坎离。伏羲先天八卦以乾坤为u父母;文王后天八卦以坎离为总纲。乾坤代表阴阳,坎离代表水火。人体阴阳协调,水火既济,才能健康长寿。所以道家医学家除了喜用这四类卦的医方外,还爱用乾坤形成的泰卦(地天泰)医方,如乾坤丹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,使病体恢复健康;坎离相交而形成的既济卦(水火既济)医方,如坎离丸,使心火下交于肾,肾水上济于心,心肾相交水火既济,确保人体健康无病。
三、道家医方的特点
道家医方有如下鲜明的三大特点:
一是多为师传口授的秘方。除嫡传弟子外,不肯轻易外传,且在传授时,多要求弟子斋戒沐浴,焚香敬神,对神发誓。据传《肘后玉经方》是道士巢居子到东海苦心修炼20年,感化了太上老君,老君才命人口传心授给巢居子。武则天长安年间(702--704)巢居子又密传给贤德的弟子寒栖子。唐熹宗贞元八年(792)寒栖子密传给栖霞子卢遵元,唐敬宗宝历年间(825--827)卢遵元将此秘方写在宝轴上,授予他的得意门生隐栖子施敬之,再三强调“非贤仕不传”,传授时都要斋戒沐浴,立盟发誓,若轻易泄漏,“天殃将罚”这是古人认为最可靠的保密方法,现代人不足取也,可以“申请专利”,故用历史唯物观点或可理解之。
二是疗效神奇。如明代《永乐大典》引《江州志》载:唐代吕洞宾南游九江,曾在瑞昌见一乞丐双足攀挛,以手爬地哇行,20年不能起立行走。吕洞宾对这位乞丐说,我可以治好你的病,遂给一丸药令乞丐吞服,服后即能起立,健步如常人。
现据《名医类案》和《续名医类案》所载,选录道家医家验案9则为证。
1、宋钦宗靖康二年(1127)京师(开封)大疫,有异人(道士)书一方于斋舍。凡因疫发肿者,服之无不效,其方黑豆二合炒令香熟,甘草二寸炙黄,以水二盏煎其半,时时呷之。
2、唐太宗的卫才人患眼疼,众御医用寒药清,加以补药亦无效。请孙真人诊治,孙真人据脉弦滑,月经三月不通,使用通经药,经行而愈。
3、江陵府节度使向皇帝进豨莶丸方,奏道:臣有弟研,年三十,床枕五年,百药不瘥。有道人钟真者,因睹此患曰可饵豨莶丸必愈。......益州张永进表云:臣因换龙兴观,掘得一碑,内说修养气术并药二件,依方差人采觅,......蜀人号火锨(豨莶草)茎叶颇同苍耳。谁知至贱之中,乃有殊常之效。臣自吃至百服,眼目精明,即至千服须发皆黑,筋力轻健,效验多端。臣本都有押衙罗守一,曾因中风坠马,失音不语与十服,其病立瘥。又有僧智严七十,患偏风,口眼斜,时时吐涎,臣与十服,亦便瘥。
4、壶仙翁(道人)治歙(安徽歙县)人吴洗,六月病伤寒,七日不解。他医投以补剂,热益甚,不出一夜死矣,洗之亲戚乃以问翁。翁曰:晚矣,将奈何?试入探其舌虽黑不硬,面颊虽肿,而咽尚通,则可疗也。乃入探视,如翁言,亟往见翁拜谒于前曰:洗今日之命危如累卵,有先生则活,无先生则弃捐异路,长终而不得返。言未卒,相与唏嘘流涕,悲不能止,翁曰:人之伤于寒也,四日太阴受之,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,故服满而嗌干。五日少阴受之,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,故口燥舌干而渴。今舌黑不硬,颊肿而隘尚通,则是经未绝而可活也。于是诊其脉且应,则为之火剂(艮卦类清泻胃肠火方)逐热,一饮汗尽,再饮热去,三饮并已,众皆以为神。
5\ 刘太丞,昆陵人,有邻家朱三者,只有一子,年三十余,忽然猝死,脉全无,请太丞治之。取齐州半夏细末一大豆许纳鼻中,良久,身微暖,气更生,迤逦无事。人问太丞:卒死,草方半夏如何活得死人?答曰“此南岳魏夫人方,神方救五绝病:一曰自缢死气绝;二曰墙壁屋崩压死气绝;三与曰溺水死气绝;四曰鬼魇死气绝;五曰产乳死气绝。......但用半夏作细末令干,吹入鼻中,即复生矣。
6\ 韩飞霞(明代著名道家医学家)旅居北方,夏秋久雨,天行咳嗽头痛,用益元散葱姜(巽卦类方)调服,应手取效。......此盖甲己土运,湿令痰雍肺气上窍也。
7、 昔城中大疫,有白发老人教一富家人修合香苏散(香附炒去皮、紫苏各一两,陈皮、甘草各一钱。为细末,每服三钱,水一盏煎七分,去渣热服,不拘时,日三服,戒荤腥酒肉)施城中得疫病者皆愈。
8、 金山周弹师,得正胃散方于异人(身怀绝技的道士)。用白水牛喉一条,去两头节并筋膜、肌肉,煎如阿胶黑片。收之。临时用炙,用米醋一盏淬之,微火炙干,淬之再炙再淬,醋尽为度。研末厚纸包收。或遇阴湿时,微火烘之再收。遇此疾每服一钱,食前陈米饮调下。轻者一服立效。凡反胃吐食,药物不下(相当于今之食道癌),结肠五日至七八日,大便不通。如此者必死,用此方十痊八九。
9\ 昔蜀中一道人,童颜漆发,眉宇疏秀。自歌曰:尾闾不禁沧海竭,九转神丹都漫说。唯有斑龙顶上珠,能补玉堂关下穴。 按斑龙珠乃鹿茸,鹿之精血结而为角,性温大补精血元阳。一董姓者,雍正三年初冬来求诊脉,其脉或两动一止,或七动一止,或十二动一止,或十七动一止。此心绝脉也。仲冬水旺,其何能生?姑定参芪茸附河车脐带枣仁等方(离卦类方)与之。服十剂,脉之歇止参差不似前之有定数也,又十剂而歇止少矣。又十剂六脉如常矣。
三是丹散多,制作精。古代游方道士兼医家居多,丹散剂便于携带;道家以追求长寿为宗旨。因而延年益寿医方甚多,这类医方又需长期服用才有效验,丹散剂则便于贮存和长期服用。丹散剂的制作相当精良,要求用道地药材,如枸杞要用宁夏中宁县产的,山药用河南泌阳产的,首乌要用广东德庆产的,附子要用四川江油产的等等。对中药的炮制加工也十分精细,如首乌要求九蒸九晒,连胡麻也要九蒸九晒。配药时除了要求净室,讲究卫生,古时还要求斋戒沐浴,择吉日良辰的好天气,以保证质量。
本书所介绍的丹药不包括道家炉鼎派所炼的铅汞矿物类金丹,而是指常用的丸、散剂。要用道家方药,首先得老老实实按道家的制作要求精制,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,使之更为科学。
道家医方是道家医家不肯轻易示人的秘方,不少未被中医学收录。蕴藏在宋代道教名著《云芨七签》、明代的《正统道藏》、清代成都二仙庵的《道藏辑要》、民国肖天石的《道藏精华》、各著名道观中的秘本和道士手中的秘方,以及古医籍收载的道家医方,其疗效多神奇,故值得深入发掘、研究、应用。
附一 历代容量比较表
年代 朝代 一升合市升 一升合毫升数
公元前1066--前221年,周代,0.1937 ,193.7
公元前221---前206年,秦代,0.3425, 342.5
公元前206---公元25年,西汉,0.3425, 342.5
公元25年--220年,东汉,0.1981,198.1
220---265年,魏,0.2023,202.3
265--420年,晋,0.2023,202.3
420--589年,南朝,(略)
386--581年,北朝,(略)
581--618年,隋,0.5944,594.4
618--907年,唐,0.5944.594.4
907--960年,五代,同上
960--1279年,宋,0.6641,664.1
1279--1368年,元,0,9488,948.8
1368--1644年,明,1.0737.1037.7
1644--1911年,清,1.0355,1035.5
附二 历代重量比较表
年代 朝代 一斤合市两 一两合克数
公元前1066--前221年 周 7.32 14.18
公元前221--206年 秦 8.26 16.14
公元前206--公元25年 西汉 8.26 16.14
25--220年 东汉 7.13 13.92
220---z65年 曹魏 7.13 13.92
265--420年 晋 7.13 13.92
420--589年 刘宋
萧齐 10.69 20.88 南梁
陈 7.13 13.92
386--581年 北魏 7.13 13.92
北齐 14.25 27.84
北周 8.02 15.66
581--618年 隋(开皇)21.38 41.76
(大业) 7.13 13.92
618--907年 唐 19.1 37.30
907--960年 五代 19.1 37.30
960--1279年 宋 19.1 37.30
1279--1368年 元 19.1 37.30
1368--1644年 明 19.1 37.30
1644--1911年 清 19.1 37.30
注:历代容量、重量比较表,系录自《本草纲目医案医话选注》(广山志编著,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)凡《道家医方》、《道家药膳》所收载之方其药物或食物剂量,乃该方出现时朝代之剂量。现代用时,须折合成今之剂量。如葛仙翁治卒心痛第三方:当归、桂心各一两,葛仙翁即葛洪是晋代人,查附录二表,晋代一两合今13.92克,则现代用时,应写成当归、桂心各13.92克,以此类推。。。。。
《道家医方》、《道家药膳》所载方,都在按语中注明了出现的朝代,对少数未注明者,多为明清时代方,即按明清与今之剂量折合。
对两表中未涉及的“古今计量”折合,补充如下
1方寸匕=6--9克
钱匕=2克
半钱匕=1克
钱五匕=0.6克
一字=0.4克
一刀圭=0.6--1克
又古计量制:
一两=十钱 一石=十斗
一钱=十分 一斛=五斗
一分=十厘 一斗=十升
一厘=十毫 一升=十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