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道教武术 > 5 坤卦类道家医方

5 坤卦类道家医方

第四章 坤卦类道家医方
坤卦,易经说“至哉坤元,万物资生。”又说“坤,地也,万物皆致养焉。”可见,坤为土,《黄庭经》曰“脾部之宫属戊己。”戊己属土,故脾亦属土。所以坤卦可代表脾。
中医学称“脾主运化”,《黄庭经》指出“脾消谷散气”医、道都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水谷之营养,并运输到全身,滋养各个脏器,即易经谓“万物皆至养焉”。说明脾为人体气血之源,所以气虚或气血虚应健脾补脾,使气血之源泉不竭。《黄庭经》说“金木水火土为王,......上秉元气年益长。”又说“脾长一寸掩太仓,......长精益命赖君王。”所以补脾益气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。消化不良,从健脾入手,可以回复脾的“消谷、运化”功能。脾还运化水湿,运化失常,水湿困脾,消化吸收障碍,可出现口淡无味、食欲不振,腹胀腹泻等病症。
脾旺不受邪,益脾养正有防御外邪之功能。正如《黄庭经》说“明神八威正胜邪,是为脾健在中宫。”
脾开窍于口,《黄庭经》也说“口为玉池太和宫”所以口腔的疾病也可从脾论治。
凡治上述与脾有关病征的道家医方,都属坤卦类。
第一节 治气血之源匮乏方
脾为气血之源,脾虚则气血之源匮乏。可表现为脾气虚,气血虚等症候。
脾气虚证,可见面色无华,四肢倦怠,少气懒言,不思饮食,食后腹胀,舌质淡苔白润,脉缓乏力;脾气虚甚者,除见脾气虚的上述症状外,还出现脾不统血的各种出血症如崩漏、月经过多、便血、尿血、紫斑等。
气血虚症,出现脾气虚症的同时兼见面色萎黄、唇色淡白,爪甲枯黄、头昏眼花、心悸失眠等正。
脾为五脏六腑之王,后天之本,五脏六腑赖脾所化生的气血供养,先天之本也靠后天之本资助。因而脾虚可致全身脏器虚衰而衰老,正如《黄庭经》说“上乘元气年益长”“长精益脾赖君王”元气、元精虽根于肾
,但元气、元精的气充盛则仰仗于脾,故补脾可抗衰老,延寿命。
现选载道家洽疗睥气虚气、气血虚、补脾延年的医方如下
一 道藏白术膏
白术十六两 用水煎透,炼蜜收膏。每晨用米饭煎服三五钱,忌生冷、油腻坚硬等物。
据《道藏精华 洼宫秘方大金》载补脾益气兼理诸虚坎食无味精神短少四肢无力面色萎黄肌肉消瘦,以及脾湿下注之症并皆治之

按 白术是脾家圣药 ,是补脾益气,健脾除湿之专剂,凡脾气虚证、脾虚湿困证,非它莫属。白术以浙江的磐安为上品。单用白术熬膏主治脾虚证,一般中医方少见。
二 九转长生神鼎玉液膏
白术(气性柔顺而补,每用二斤,秋冬采之,去精皮),赤术(即苍术也,性刚雄而发,每用十六两,秋冬采之,去精皮)
二药用木石臼捣碎,入缸中,用千里水(河水、山泉亦可)浸一日夜;次入砂锅煎汁一次,收起,再煎一次;绢滤渣汁,去渣;将汁用桑柴火缓缓炼之,熬成膏。瓷罐盛贮封好,入土一二日出火气。择天德日,服三钱一次,白汤调下,或含化俱可。久服轻身延卑年,悦泽颜色。忌食桃李蛤海味等食。
更有加法,名曰“九转”
二转加 人参三两,煎汁十二次,熬膏,入前膏内。名曰长生神芝膏。
三转加 黄精一斤,煎汁熬膏,加入前 膏内。名曰三台益算膏。
四转加 茯苓、远志去心,各八两,熬膏,加入前膏内,名曰四仙求志膏。
五转加当归八两,酒洗熬膏,和前膏内。名曰五老朝元膏。
六转加鹿茸、麋茸各三两,研为末,熬膏和前膏内。名曰六龙御天膏。
七转加琥珀红色如血者佳,饭上蒸一炊,为细。末,和前膏内名曰七元归真膏。
八转加酸枣仁去核,净肉八两,熬膏和前膏内。名曰八神卫护膏。
九转加柏子仁净仁四两,研如泥,加入前膏内,名曰九龙扶寿膏。
按 本方出自明代瑞南道人《饮馔服食笺》九转是以白术、苍术为主药的九种膏。二术均为健脾益气药。白术性柔,滋补力强;苍术性烈,偏于燥湿。二术合用,健脾燥湿,维持脾的运化功能,以固后天之本。适宜于肥胖湿重之人,常服有减肥轻身、延年益寿之功效。天德日服食更有利于健脾益气,天德日是吉日,源于《黄帝虾蟆经》,后世多用天医日,说明道家医方十分注重时间治疗学。
长生神芝膏,适宜于脾气虚者,其补气之力更强。若气虚不重,以党参易人参为好。
三台益算膏,黄精养脾阴,适宜于脾虚兼咽干津少的患者。
四仙求志膏,茯苓、远志化痰通窍,适宜痰湿重,记忆力减退者。
五朝元老膏,当归补血,适宜于脾虚血少者。
六龙御天膏,鹿茸、麋茸补肾壮阳,添精补髓,适宜于脾肾阳虚,精亏阳痿者。
七元归真膏,琥珀化痰宁神,适宜于脾虚兼血瘀心悸失眠多梦者。
八神护卫膏,酸枣仁宁心安神,适宜于脾虚兼失眠者。
九龙扶寿膏,柏子仁养心润肠,适宜于脾虚兼in
心阴不足,或兼有便结之老人。
总之,以二术健脾为主,针对患者各自的体质和病情,选择适宜的膏滋。医者还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仿此加入其他针对性的药物。关键是要有脾虚的主证,所加配之药则是针对兼症的。
道家养生学十分推崇服食苍术,认为常服食苍术可以抗老延寿,如葛洪在《抱朴子内篇》载“南阳文氏,汉末逃难胡山中,饥困欲死。有人教之食术,遂不饥。数十年乃还乡里,颜色更少,气力转胜。故术一名山精,《神农药经》所谓“必欲长生,常服山精”是也。 葛洪《神仙传》还举了一服术强身的病例,陈子皇得饵术要方,其妻姜氏得疲病服之自愈。颜色气力如二十(岁)时也。陈子皇本人也坚持长期服术,后入霍山得道。
明代瑞南道人还介绍了著名道士崔野子的方法:于潜术一石(约3000克)洗净捣之,水2石,渍一宿,煮减半,用清酒五升(约30克)重新煮,取一石绞去渣;更微火煎熬,纳大豆末二升,天门冬末一升,搅和丸如弹子。旦服三丸,日一。或山居远行代食。耐风寒,延年无病。(此法较为可取,以天门冬抑制苍术之燥烈之性,以大豆增强其益脾补气功效。苍术又可制约天门冬之滋腻碍脾。大豆之产气壅中。如此相辅相成,可长期服用而无副作用。
三 真人驻年藕华方
莲实 鸡头实 藕
八月上戊日取莲实,九月上戊日取鸡头实,十月上午日取藕。各等分,阴干百日治之,正月上寅日,井华水服一方寸匕,日四五,后饭服之,百日止。主补中益气力,养神不饥,除百病。久服轻身延年。
按 此乃唐代养生家服食方,载宋代道学典籍《云及七签》中。莲实即莲子、莲米,鸡头实又名芡实。莲子补脾养心,为治心脾气血不足、体虚心悸失眠之妙品。芡实补脾利湿,固精益智,藕补中益脾,增气力。此三味相配,共起健脾益气、养心益智,固精强肾之功。充分发挥脾为王以养他脏,后天养先天的作用。本方在采集和制作上十分强调时间,采集要求在金秋季节,连藕芡实完全成熟之时,并且要在上旬戊日脾土旺盛之际。采藕于十月上旬午日者,是因午日为心火旺盛之时,此时采藕是以火生土之意。这是时间生物学的具体应用,也是道家医学的一大特点。
四 脾家诸病方
胤丹36分、白术24分、甘草12分、豆蔻13分,去皮。
上四位蜜和丸如梧桐子大,一服15丸,日再服,加至20丸为恒。忌桃李、蒜、生冷难消化之物。
主治脾虚消化不良、气血不足之证。
按 此方是唐代道家医家苏游收载在《三品怡神保命神丹方》的道家健脾方,该书所有方都用胤丹,胤丹含铁可补血,但若食欲极差,消化不良者,以不用为宜。因含铁的胤丹难以消化,若脾虚气血不足,需用胤丹,本方加神曲,则可助铁的消化吸收,脾虚 兼气血不足之轻症患者可服用本方,重症需另选乾坤膏一类,方可胜任。
五 乾坤膏
当归四两、熟地四两、黄芪四两、党参四两、桂圆二两、枸杞二两、升麻二两、肉苁蓉二两。
以上共煎透,炼蜜收膏。
按 此方是《道藏精华--清宫秘方大全》收载,主治气血亏损,
荣卫虚弱,肌肉消瘦,倦怠嗜卧,饮食少思,面色憔悴,妇人赤白带下等症,凡是由气血亏虚而致,此膏悉能治之。每服三五钱,开水冲服。
本方与《济生方》中的归脾汤相近,同为补气血之剂,但此方滋补力更专更强,归脾汤是根据“心主血、脾统血”的理论制方的。本方则是根据乾天坤地,上下相交,而成泰卦之理论设计的。当归、熟地、枸杞、桂圆补血,属阴代表地,黄芪、党参、苁蓉补气,属阳代表天。配一味升麻使地气上升,天气必然下降,因而形成泰卦。泰者吉祥安泰也,上下交通、阴阳平衡,气血充足,身体就安泰舒适了。可见虽同为补气血之剂,适应症也相同,所依据的理论不同,方剂组成上就各有特色。
六 九真中经四镇丸
余余粮四两、真当归一两、熏陆香一两、人参一两、鸡舌香一两;
丹砂四两、甘草一两、青木香一两、干地黄一两、詹糖香一两;
茯苓四两、白术一两、干姜一两、放风一两、云母粉一两;
麦冬去心四两、干枣膏一两、附子一两、胡麻一两、龙骨一两。
以上四组药先制作第一组,将禹余粮捣细后,再与其余四位合研及细为散;第二组先捣丹砂,再与其余四味合研究、成散;第三、第四组将五位共研成散。 最后将四组散剂混合,反复捣忤,加白蜜四升,白蜡十二两,炼蜜为丸(白蜡壳封装)。每隔二日服一丸。宋代道书《云笈七签》载本方常年服食,可以除百病,令人不老,白发转黑、齿落重生,面目悦泽
按 《九真中经》是汉代裘玄仁传出的道家经典,主要论述中央黄老道的修道方法。“脾执中央以灌四旁”本方就是据此理论,以补脾益气血为中心,兼补其余四脏。本方温补而不燥,配诸香药以利于矿石类药物消化吸收。现代分析禹余粮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,云母含钾、镁、锂、圭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,龙骨含钙铁钾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,唯丹砂含硫化汞,对人体有一定毒害作用。所以本方除丹砂外,是健脾补气血植物药加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而成,对脾虚气血不足,脏腑功能衰退者有较好功效。
方中熏陆香即乳香,鸡舌香即丁香,詹糖香是詹糖树的枝叶和花,李时珍说“如茉莉花香”这些香药在当时多从印度或东南亚进口,为道医所喜用,说明道医家不故步自封,不闭关自守,无论三教九流古今中外,只要是有益的东西均可拿来为我所用。
七 老君益寿丸
白术四两、干姜一两、茯苓半两、石斛半两,天门冬五两,熟地二两、天雄半两、附子一两半、(天雄、附子均炮去皮脐)桂心半两、柏子仁半两、山茱萸半两,五味子半两、肉苁蓉一两(酒浸去皮皱)杜仲半两 菊花半两 牛膝半两、蛇床子半两 石苇半两(去毛) 菖蒲半两 桔梗一两 放风一两 细辛三分 远志一两 云母粉半两 泽泻一两
以上捣,罗为散,平旦酒服三钱,冬月日三服;夏平旦一服;春平旦、日暮各一服;药后十日知效,二十日所苦觉灭,三十日气力胜,四十日诸病除。六十日身轻体健,......
按 本方系宋代道家收入《云笈七签》的唐代道家医方。这是根据《黄庭经》“脾长一尺掩太仓,中部老君治明堂”“脾中之神游中宫,朝会五神和三光。......通利六腑调五行,金木水火土为王。”即以脾为中心,调补全身五脏六腑的理论而制定的。以白术、干姜、茯苓、石斛补脾阳养脾阴为中心,辅以调补肾气(肾阴肾阳)的附、桂、熟地、山茱萸等味,由细辛引入少阴肾经;配柏子仁、五味子,由菖蒲、远志引入心经;伍菊花引入肝经;伍桔梗、防风引入肺经。如此补脾为主兼补五脏,是本方的特点。因为是养生方,基本上属于平补之剂,但温阳药居多,故阴虚阳亢者,不宜长期服用。
八 百龄丸
党参、当归、白芍、陈皮、枳壳、虎骨、各二两,白术、茯苓、香附各四两,丹皮、川贝、泽泻、鹿角(胶?)甘草各一两,马钱子二钱。
共研细末,炼蜜为丸。老人服之腰腿有力,身体轻健,益寿延年,;中年服之,开胃健脾,多进饮食,强筋壮骨,增添臂力,至老犹壮;幼儿服之消化水食,活泼可爱,;妇女服之活血通经,宽中理气,经脉畅调。
按 此方载<《道藏精华 清宫秘方大全》,方名“百龄丸者,一是指各种年龄男女老少均可服用;二是本方健脾柔肝,气血双补,可使人延年益寿。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为主,以归勺枳香羊肝血疏肝郁为辅,兼除湿化痰,强筋壮骨,镇痛。因而适应症广,凡脾胃虚弱,不思饮食,膨闷饱胀;肝郁血虚,气逆不舒,两胁发胀等脾虚肝郁正,最为相宜,若兼咳嗽痰喘,土不生金之证;或兼筋软骨弱,肝筋失养,土不培木之证,;或风湿深入筋骨疼痛之证,均可服食本方。方中虎骨可用狗骨代。若无筋骨关节痛,虎骨、鹿角、马钱子均可不用。
九 保合太和丸
白术 去卢,抄,当归酒洗,各四两。茯苓去皮,白芍酒炒,各二两,人参、山药、陈皮、连肉、姜半夏、枳实麸炒,神曲炒,麦芽炒,山楂去子,香附炒,黄连姜汁炒,龙眼肉各一两,炙甘草五钱,白豆蔻仁三钱。
共为细末,荷叶煎汤,下大米煮稀粥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六七十丸,食后临卧米汤下。
按 保和太和丸,乃依据《易经》曰“保合太和,亨利贞”太和指阴阳调和的冲和之气,《太上老君中经》说“太和者,天之魄也,自然之君也。”本方健脾益气,所益之气正是冲和之气,使人体气血和调,阴阳平衡之气。既调补气血,又消导化食,宜于脾虚气血不足胃纳不佳者,与朱丹溪的保和丸纯为消导之剂不同,此方久服不伤胃气,特适宜于老人。
十 太玄草五行丹
人参、菖蒲、地黄、巨胜、黄精各等分
同蒸三日三夜,取出曝干,为末,炼松脂为丸,梧桐子大。日七服,温水下七丸。七日成真气,气血滋养身体筋骨,精固神定耳。
按 此方出自宋代道书《太玄宝典》原方载“东方之灵,人参也;南方之灵,菖蒲也;中央之灵,地黄也;西方之灵,巨胜(黑芝麻)也;北方之灵,黄精也。”可见该方是取五方草药之灵组成,五方统于中央,所以本方实是以补脾为主,兼养四脏,气阴双补,气血双补适宜于气血阴阳俱不足的患者。不温不燥,不寒不热,亦可作平时的滋补强壮剂。
元方所言本方之效力谓“七日成真气”,即连服七天可以补真气。《内径》谓真气者,所受于天,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”真气又名元气、正气,内养五脏六腑,外御病邪入侵。本方健脾补真气,正是脾旺不受邪之意、。脾旺不仅不受外邪,对内邪亦可战而胜之。如内生痰浊淤血成积,就属于内邪。脾旺可使痰浊淤血之积化为无形,即所谓 养正积自消。今人就有据此理论,以健脾为主治疗癌症取得显著成效者。本方对癌症患者有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的作用,增强免疫系统杀灭癌细胞的能力。
十一 太玄灵草换肌方(略)
第二节 治脾失建运方
《黄庭经》指出,脾主消谷散气,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。若脾失建运则不能消谷散气,易为水湿所困。水湿停聚中焦则为湿阻之消化不良,;水湿下流于肠则为泄泻。道家治疗脾失建运所出现的各种病症,也有不同于一般中医方的道家医方。
一 风后四扇散
苍术二两、干姜二两、干地黄五两、石菖蒲三两、桂心三两、五灵脂三两、仙灵脾三两、松脂三两、泽泻三两、云母粉四两。
以上十位,如法捣研。以白蜜和而成丸,i以酒饮服,一日十丸。
按 :本方是唐代霞栖子卢遵元《太上肘后玉经方》之坤卦方。风后是民间传说掌管风的娘娘。风后手持四把扇,扇子一扇,风就刮起。风能胜湿,所以本方是主治湿气困脾所致的脾失建运。以苍术健脾燥湿为主药,其余诸药辅助、脾坐中宫主运四脏,湿邪袭心以桂心、菖蒲之芳香祛之;湿邪伤肝以五灵脂活血化之;湿邪犯肺以干姜温而解之;湿邪损肾以仙灵脾振之,以泽泻利之。如此以脾为中心的五脏之湿邪均得以解除,但恐辛温燥烈芳化之品伤及脾之营血,故用地黄、云母、松脂佐之而成为祛邪不伤正的平和之剂。对湿邪困脾出现脘腹胀闷,不思饮食、口粘不爽,四肢面目浮肿,大便溏泻,小便不利,舌苔白腻,脉濡者有健脾燥湿之功效。湿化为痰贮肺兼见咳嗽痰多之症,湿邪化痰蒙蔽心窍兼见健忘心悸之症;湿邪犯肝筋兼见筋骨关节酸痛之症;湿邪下注于肾兼见水肿小便不利之症,均可治之。对于痰湿肥胖患者,长期服食有轻身延年之功效。
方中云母和松脂,今不常用,却是古代道家养生家常食之品。如宋代道家典籍《云笈七签》载“真人服食云母方”“捣葱茎绞取汁二升,桂一升,捣;下筛云母一斤,粉之;三物都合成竹筒中;蒸之炊一石米,顷一日化为水,出凝之曝干,治。服一方寸匕。”古道士将服食云母之作用神化,但云母含钾、镁、钙、硅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,食之无害。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则云母煮粥食,有他《晨兴》一首为证:宿鸟动万林,晨光上东屋。铜炉添早香,纱笼灭残烛。头醒风稍愈,眼饱睡初足。起坐兀无思,叩齿三十六。何以解宿斋,一杯云母粥。
瑞南道人《饮馔服食签》专门载了服松脂法:今选其一:采上白松脂一斤,(松脂即松香),桑灰汁一石。先将桑灰汁一斗,煮松脂半干,将浮白好脂辘入冷水,侯凝,复以灰汁一斗煮之,又取如上,两人将脂团园,扯长数十遍,又以灰汁一斗煮之,以十度煮完,遂成白脂,研细为末,每服一匙,以酒送下。空心近午、晚、日三服。服至十两不饥。夜视目明,抗衰老。”
所以风后四扇散适当加减后,或许对今之肥胖者有较好的疗效。
二瑞南道人大茯苓丸
白茯苓(去黑皮) 茯神,大枣,肉桂各一两,人参、白术、远志(去心,炒黄)细辛、石菖蒲(一寸九节者米泔水浸三日,日换泔浸碎切晒干)各十二两,炙甘草八两 干姜炮五两。
上十二味。捣罗为末,炼蜜黄色,掠去沫,停冷,拌和为丸,如弹子大,久服不饥渴,若曾食生菜、果子、食冷水不消者,服之立愈。五脏积聚气逆,心腹切痛,结气腹胀,吐逆食不下,生姜汤下。羸瘦饮食无味,酒下。旦服之,防病抗衰老。
按 此法载明代瑞南道人《饮馔服食笺》有健脾化湿,温运脾阳之功效,适宜于脾阳虚,脾气不足而又为湿邪所困之证,患者必见舌苔白厚腻,或舌淡苔白滑方为适宜。如舌苔薄而少津,非湿邪为患则不相适。方中人参用党参代替为好,因党参健脾益气,而人参如吉林红参、高丽参乃纯大补元气之品,易致气滞壅中,有碍脾之运化。
三 瑞南道人四顺丸
神曲四两、生姜二两、甘草一两、草豆蔻一两五钱
; 将生姜去皮与神曲同仵,作饼子焙干;甘草炙黄;草豆蔻炮熟去皮,细研,大麦芽二两炒黄与前药共为末,盐汤服一钱。
适宜于长夏湿盛之时服之,可助脾健运,防止湿邪困脾。
按 载明代高连《四时调摄笺》有健脾燥湿之功效,对湿邪困脾之湿阻证有很好的疗效,平时老人小儿消化不良,不思饮食,饱满腹胀,舌苔白厚者,尤宜服用。
四 瑞南道人豆蔻散
草豆蔻四两、生姜四两、大麦芽十两、神曲四两、甘草四两 干姜一两
将草豆蔻与生姜同炒黄,去姜。大麦芽炒黄,甘草炙,干姜炮后与诸药共为末,每服一钱,如茶点吃,不计时服。主治胸膈气滞 噎塞,脾胃不和,不思饮食。夏季湿气盛或在潮湿的环境可当茶服用。
按 此方药物虽仅比四顺丸多一味干姜,但本方以芳香燥烈的草豆蔻为君药,所以燥湿之力更强。前者为丸,丸者缓也;后者为散,散者散也。所以前者起效慢后者起效块。因而后者适宜于湿邪困脾之重症。此两方比一般中医方剂平胃散(苍术、厚朴、陈皮、甘草)燥湿力更强。祛外湿之力则逊于藿香正气散(藿香、紫苏、白芷、桔梗、白术、厚朴、半夏、大腹皮、茯苓皮、陈皮、甘草)
五 三品怡神保命神丹(宿食不消方)
胤丹十八分 当归十二分 干姜二十分 白术十二分 姜黄十分 甘草十分 厚朴十分 吴茱萸十分
主治宿食不消,心腹冷痛,腹满虚鸣,不欲饮食。
按 此唐代道医苏游之方,名曰宿食不消方,所用药则无消食的楂、曲、麦芽、鸡内金之类,而是从温运脾胃,调和营血宽中理气入手,从根本上恢复脾的运化功能,以消宿食。今之萎缩性胃炎脾阳虚者适宜之。
六 瑞南道人摄脾丸
木香 诃子 厚朴 五倍子 白术 各等分
将诃子炮去皮,厚朴姜汁炒,五倍子微炒,白术土炒,共为末,炒入糯米饭为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丸,米饭送下,
主治秋来脏腑虚冷,泄泻不足。
按 载明代高廉的《四时调摄伐》有健脾理气涩肠止泻之功效。适宜于慢性腹泻属于脾虚者。

体会
脾虚于脾虚湿困,在临床上属于两种不同的症候,脾虚乃指脾气虚,其临床表现以气虚为主,故重在补益脾气为其治疗原则。脾虚湿困,乃湿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,故重在祛湿化痰燥湿,湿邪去,脾才能恢复建运。以上所录治脾失健运数方,主要是针对脾失建运水湿,而自身为湿邪所困的种种症候。当然,脾失建运,水湿聚肺可为痰为饮,。水湿泛于肌肤则可为水肿;湿 毒聚于下肢可为脚气;> ...... 因这类道家医方与一般中医方差别不大,故未选录。
第三节治脾窍口病方
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,《黄庭经》说“口为玉池太和宫”太和宫乃脾之所居的中宫,也说明口为脾所主。正如孙真人《千金方》说“脾气通于口”这个口不单指口唇,泛指整个口腔,包括唇舌牙龈,凡属肌肉及附在肌肉上的粘膜,均为脾所主。盖脾开窍于口主肌肉是也。因此相当一部分口腔疾病与脾相关。
一 加味阴阳散
黄连 干姜 青黛 孩儿茶 各等分
上药为末,每用少许擦患处,立效。
主治口舌生疮。
按 此方是明代宫廷御医龚廷贤在《寿世保元》中收载的道家医方。方中黄连、干姜代表阴阳,黄连属阴,清解心脾之热毒;干姜属阳,化脾湿之湿毒。口舌生疮(含今称之口腔溃疡)多湿热邪毒为患,黄连、干姜一阴一阳使湿热之毒得以清除化解,口舌疮疡必可告愈。此方深得道家推崇的太极阴阳之妙,故名阴阳散。
二 玄门丹
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玄参 各等分
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弹子大,每服一丸,含化下。
按 出自《寿世保元》 前方阴阳 散是治湿热邪毒所致的口疮,本方则是治脾胃阴虚,虚火上炎所致的慢性口疮。今之复发性口腔溃疡多与脾胃阴虚,或心脾阴虚有关。本方以二冬养阴,玄参养阴清火,阴液得复,虚火自灭。但阴虚非朝夕可复,故做成蜜丸便于长期服用。蜂蜜也是滋阴润燥之品,所以本方药味虽少而深蕴玄机。方名玄门,玄门者道门也。可见此方属道家医方无疑。
三 孙真人治口疮久不愈方
浓煎蔷薇根汁含之,又稍稍咽之,日三夜一,冬用根,夏用茎叶。
按 孙真人《千金要方》。蔷薇花之根有清热利湿,活血解毒之功效,入脾胃二经,为治口疮 之要药。亦可用野蔷薇根30克煎水服,治口腔糜烂。孙真人喜用蔷薇根治疗口疮,单用或配以它药,如治口舌生疮肿方:蔷薇根加升麻、玄参、射干、黄白各二两,蜜七合。此六味,(左口右父)咀(饮片为粗末)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渣,下蜜更煎两沸,细细含咽之。又如治口数生疮,连年不瘥方:蔷薇根、黄芩、当归、桔梗、黄芪、白蔹、大黄、鼠李根皮、芍药、续断、葛根 黄柏各一两,为末,以酒服方寸匕,日二。可见蔷薇根是治口舌生疮、口腔糜烂的主要药物。
四 千金润唇方
天门冬一升 生地黄汁一升 麦门冬四两 玉竹四两 猪膏三升 细辛 甘草 川芎 白术各二两 黄芪 升麻各 三两。
上十一味,父咀,诸药用苦酒淹一宿,绵裹药,临煎,下生地汁与猪膏同煎。取膏鸣,水气尽,去滓。取 细细含之。
按 此方孙真人谓之润脾 膏,盖唇者脾之所生,脾阴液亏损,无津润唇则为唇焦枯之病。上方润脾即润唇也。
五 助道方---治口疮热肿连喉方
口疮发热肿连喉,百法医之病不癯。
捣细自然萝卜汁,吐涎频漱病难留。
按 助道方,是宋朝道医温大明撰,后经人,重编,更名为《温隐居海上仙方》本方以七言歌诀将方药主治概括其中,药方简便易行实用。萝卜汁有清热生津解毒之功效,能防治多种疾病,所以民谚说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劳医生开药方。”本方用生萝卜汁频频漱口,可清洁口腔,杀灭病菌,还可饮下,更增清热解毒之功。营养学家分析萝卜所含维生素C比梨子和苹果高8--10倍,还富含维生素B1\B2,所以对口腔溃疡、口舌糜烂有良好地疗效。
六 孙真人 治口臭方
橘皮五分 木兰皮一两 桂心三分 大枣十枚 (去核蒸之去皮)
前三味,末之,以枣肉丸如梧桐子,服二十丸,日二服,稍稍至三十丸。
又方:桂心 炙甘草各等分,为细末,三指撮酒服,二十日香。一方蜀椒易甘草、。
按 口臭是脾经湿热秽浊之气上熏于口所致。治宜芳香化浊,清热化湿。孙真人方芳香化浊为主而清热不足。后世加入藿香、茵陈、栀子、佩兰 白豆蔻似更相宜。
体会
脾开窍于口,口腔诸多病症与脾有关。尤其是脾经湿热可通过脾的经脉移毒于口,表现为口舌生疮(脾经脉络舌本,散舌下),口腔糜烂。道医阴阳散,配方巧妙,清热化湿解散并举,疗效必然显著。除脾经湿热可致口舌生疮外,尚有脾阴虚,虚火上炎所致者,玄门丹养阴清火,亦可堪称良方,。临床最难治的是反复发作的口疮,如今称的复发性口腔溃疡,孙真人以蔷薇花根、叶为主的几个方值得选用。复发性口腔溃疡与自身免疫力有关,孙真人方或许能抑制自身免疫反应。这为临床科研提供了很好的线索。脾阴虚虚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疮,脾阳虚虚阳上浮亦可致口舌生疮,有用理中汤获效者,道医对此尚无理想方药。应该称道的是道医善用简易的民间单方,除蔷薇根叶外,鲜萝卜汁治口疮咽喉肿也颇有推广应用价值。

版权所有2012-2014
联系电话:15314038111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5314038111